報刊專欄
澤星寄語:以人為本 海納百川

2022年11月21日

劉澤星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踏入港大醫學院135周年的下半年,好消息接踵而來。首先是24位醫學院學者獲科睿唯安「2022年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殊榮,比去年增加了七位。接著是最新公布的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臨床與健康」學科排名,醫學院榮登歷來最高的第13位,連續兩年刷新紀錄。我們能夠獲此佳績,歸根究柢,關鍵在於人才。

最近一次教職員交流會上,一位教授提出了精闢的比喻:醫學院猶如人體的免疫系統,不能單靠B細胞去製造抗體免受感染,同時也需要T細胞的記憶保護,才能擊退疾病。同樣道理,醫學院裡的學生、教學與科研人員、以至行政職員,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都應該得到支持和鼓勵,大家才能一起走得更高更遠。

那麼,作為世界頂尖的醫學院之一,面對疫情三年以來各種前所未見的變化和挑戰,我們需要哪些人才,來支持醫學院的長遠發展?未來需要怎樣的醫護專才?我們應該如何培育他們?

培育醫護專才,當然是醫學院的首要任務。為了確保課程與時並進,讓畢業生擁有充分的專業知識及技能,並以同理心和專業操守服務市民,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MBBS)改革工作小組正在審視教學及評估方式,並將於2024年推出 140+ CORE 課程。我們希望學生能夠在日常(Common)的一般(Ordinary)臨床環境中實習,獲取相關(Relevant)知識、技能和實踐經驗,學習德才兼備的行醫要訣(Essential)。有關課程改革的具體方案,日後再向大家介紹。

在科研方面,今年二月成立的臨床醫學學院,正是為了促進跨學科研究而設。我們亦積極加強對研究人員在研究資助上的支持,並重啟臨床研究員獎學金,鼓勵年輕醫生從事研究,又增設多個臨床學術研究員計劃,吸引各地人才。此外,醫學院現已展開「140 for 140」全球招聘活動,計劃在2027年、醫學院140周年之前從世界各地聘請140位專才,以擴展我們的科研範疇。

對醫學院而言,人才永不嫌多。要吸引人才,不但要在薪酬、事業發展機會、設施配套與支援等方面下功夫,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積極聆聽及回應也十分重要。一位剛加入港大醫學院的臨床助理教授就告訴我,他七年前在美國當駐院醫生時,從港大網站找到我的電郵地址,來函查詢香港臨床免疫學的發展前景。儘管當時我不認識他,仍抽空回覆其電郵,而我的回覆最終讓他決定在美國完成培訓後來港發展。

過去數月,我聆聽了不少同事和學生的心聲,接下來我會以行動陸續回應他們的寶貴建議。我深信,重視人才,以人為本,不是人云亦云的口號,應是我們待人處事的基本方針。只要持之以恆,定能海納百川,再創高峰。

刊載於《明報》專欄〈澤星寄語〉,2022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