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科研團隊,聯同InnoHK病毒與疫苗研究中心(CVVT)及四川大學合作,共同研發出一種強效的新型口服雙效抑制劑,有效對抗所有現存的人類致病性冠狀病毒,即使對現有藥物如帕昔洛韋(Paxlovid)具有抗藥性的病毒亦有顯著功效。這款極具潛力的抑制劑名為TMP1,有望提供更有效且具持久功效的治療方案,以應對未來可能爆發的疫情。研究團隊已申請專利,進一步探索此抑制劑的臨床應用。有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冠狀病毒恐再由動物傳人   潛在爆發風險升溫
過去20年,冠狀病毒引發了三次重大疫情,包括COVID-19大流行。科學家們最近發現多種新型病毒從動物傳播到人類,這意味著疫情再次爆發的風險依然高企。這持續存在的威脅凸顯出亟需更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方案,以應對這些危險病毒。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副教授及何耀棣傑出青年教授朱軒教授闡釋:「TMPRSS2是一種宿主酵素,冠狀病毒利用它入侵人體細胞,因此成為抗冠狀病毒療法的一個潛在靶點。然而,目前用於治療感染患者的TMPRSS2抑制劑(例如卡莫司他)存在局限性。它們口服後不容易被人體吸收,且會在體內迅速分解,導致療效降低。」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的抗病毒藥物靶點是冠狀病毒主蛋白酶(Mpro),它對促進病毒複製至關重要。針對新冠病毒Mpro開發的Paxlovid已展現強大的抗病毒效力。但朱教授指出:「病毒能夠快速變異,產生對現有藥物具抗藥性的變種,使治療變得更加困難。」
創新雙效抑制劑 抑制多種冠狀病毒
為了克服這些挑戰,研究團隊致力開發一種可供口服的抑制劑,能夠同時針對冠狀病毒Mpro和宿主TMPRSS2,從而針對冠狀病毒感染提供高效力的雙重保護。 
研究團隊採用新型化學合成方法,篩選出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Mpro和宿主TMPRSS2酶活的強效小分子的抑制劑,對初篩獲得的活性化合物進行逐步優化,最終研製出新型雙效抑制劑TMP1。該抑制劑隨後經受進一步測試,以評估其在人體內穩定性、抗病毒效力及對抗藥突變株的敏感性。
朱教授進一步說明:「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新型雙效抑制劑TMP1對所有已知人類致病性冠狀病毒(包括高致病性新冠病毒、沙士病毒及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均具廣譜抗病毒效力。此外,TMP1能有效减低倉鼠所受新冠病毒的傳染,展現出良好的保護作用。TMP1 結合Mpro 蛋白酶的機制有別於現有藥物如奈瑪特韋(Nirmatrelvir),能克服部分抗藥性問題。事實上,在感染細胞與動物實驗中,TMP1 對具Paxlovid抗藥性新冠病毒變異株展現出有效的保護作用。」
一藥雙靶  更有效對抗冠狀病毒
該研究首次證實,通過同時靶向Mpro 和TMPRSS2可提供針對冠狀病毒感染的強效且廣譜的保護作用。朱教授指出:「與傳統的單一靶點抗病毒藥物不同,這種雙靶點策略為治療設計開拓新方向,有助於開發出下一代更高效的抗病毒藥物,更能降低藥物產生抗藥性的風險。」
該研究成果已獲國際認可。研究在2025年第50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榮獲銀獎,同時在第十屆加拿大國際發明創新競賽(iCAN 2025)中取得佳績,榮獲金獎及兩項特別獎項。
關於研究團隊
此項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副教授及何耀棣傑出青年教授朱軒教授、助理教授(研究)帥惠萍博士,聯同InnoHK病毒與疫苗研究中心,以及四川大學楊勝勇教授及雷劍教授合作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