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港大醫學院研究顯示香港年輕中風發病率增加逾三成 倡議有效管理高血壓等血管風險因素

2022年10月27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中風研究組發現2001至2021年期間,香港的年輕中風(指中風發生於18至55歲)發病率增加逾三成。有見及此,研究團隊倡議要有效控制血管風險因素,尤其是高血壓。

 

研究背景及結果

中風是導致全球第二多死亡的疾病,亦是導致殘障的常見原因1。雖然高收入國家的整體中風發病率呈下降趨勢2,但全球年輕人口中風的發病率卻在上升3。然而,目前香港年輕中風的流行病學仍有很多不確定之處。

港大醫學院中風研究組的研究團隊透過醫院管理局臨床數據分析及呈報系統追蹤2001至2021年間香港中風發病率的走勢,發現年輕中風的粗發生率顯著上升,由2001年每10萬人就有39.1人年輕中風,大幅上升至2011年及2021年分別有48.3和55.7人年輕中風(圖1)。雖然過去20年,每年因中風而入住醫管局轄下醫院的病人大約維持於13,500至14,000人,但當中年輕中風的數目則由2001年1,531人升至2021年2,028人。

為了解年輕中風的風險因素,該研究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8月期間,431名18至55歲到瑪麗醫院及律敦治醫院求醫的中風病人,發現當中53%患有高血壓、44%患有高血脂、26%曾吸煙、19%患者肥胖,以及17%患有糖尿病(圖2);而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的病人中,分別有33%、64%及23%在中風入院時,才被診斷出上述狀況。

另一項研究為284位介乎40至65歲、身體狀況良好的香港市民進行24小時血壓監察,發現當中大約四成人被診斷患上高血壓。研究分析指男性及女性參加者每天平均鈉攝取量分別為14克和13克,是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攝取量(每天少於5克)的2.8及2.6倍。高鈉攝取量與增加患上高血壓及未來十年預測中風風險息息相關。

 

研究結果之重要性

負責是次研究的港大醫學院中風研究組主任劉巨基醫生表示:「研究結果令人憂慮,需要喚起各界關注年輕中風,以及控制引致中風的血管風險因素,尤其是年輕人在這方面的意識。高血壓是引致中風最重要的可改變因素。較早前的研究顯示上壓每上升20mmHg或下壓每上升10mmHg,中風風險就會增加三至五成4。我們的研究也發現香港人從膳食中攝取非常多的鈉,與其他研究結果相若,而高鈉飲食能直接影響血壓與未來預計中風風險。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往往源於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因此我們強烈建議病人實行低鈉低脂低糖飲食、恆常運動及戒煙等的健康生活方法,減低血管風險因素,以有效預防中風。」

劉醫生續稱:「研究結果令人擔憂,因為中風導致殘障或死亡的風險很高。此外,中風能為病人的心理和社交生活帶來深遠影響,特別是作為家庭經濟支柱或主要照顧者的年輕病人。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5,我們的研究亦指出香港大約三成中風康復者會患上中度至嚴重抑鬱症。因此,中風對於病人心理及社交生活的影響絕對不容忽視。」

 

「談笑用兵」 口訣

社會大眾了解中風的病徵,並及早求醫非常重要。中風病人延遲醫治會嚴重影響病情,平均每延誤一分鐘,估計會有多達190萬神經細胞受損6。如病人能及早就醫,醫護人員可為合適病人安排接受溶血治療或導管取栓,以打通被血塊堵塞的血管,從而大大增加康復機會。社會大眾可緊記「談笑用兵」的中風病徵口訣——談,指談話表達有困難;笑,指面部表情不對稱;用,指手腳不能發力使用;兵,指即時請救兵,或致電999求助。

 

關於研究團隊

此項研究由港大醫學院中風研究組(HKU Stroke)進行。該研究組由神經內科臨床副教授劉巨基醫生擔任主任,旨在研究中風的成因、預防及治療,藉以幫助中風病人及其照顧者。詳情可瀏覽網頁 stroke.hku.hk

 


  1. Stroke,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ww.emro.who.int/health-topics/stroke-cerebrovascular-accident/index.html).
  2. Li L et al. Trends in Stroke Incidence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in the 21st Century: Population-Based Study and Systematic Review. Stroke 2020;51:1372-1380.
  3. Boot E et al. Ischaemic Stroke in Young Adults: A Glob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 2020;91:411-417.
  4. Rapsomaniki E et al. Blood Pressure and Incidence of Twelve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Lifetime Risks, Healthy Life-Years Lost, and Age-Specific Associations in 1.25 Million People. Lancet 2014;383:1899-1911.
  5. Hackett ML et al. Frequency of Depression after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Stroke 2005;36:1330-1340.
  6. Saver JL. Time is Brain – Quantified. Stroke 2006;37(1):263-266.

 

傳媒查詢

請聯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電郵︰medmedia@hku.hk)。

港大醫學院中風研究組成員
港大醫學院中風研究組 (HKU Stroke) 成員(左起)梁俊彥醫生、劉巨基醫生及張記暢醫生。
港大醫學院中風研究組成員
圖1
港大醫學院中風研究組成員
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