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澤星寄語:亦師亦友(上)

2025年10月27日

劉澤星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上一篇文章提到兒科免疫學專家劉宇隆教授,多年來幫助很多病童恢復健康,當中更有人已成為港大醫學院的學生。說起來,我跟劉教授也頗有緣分。首先,我們都姓劉,所以醫學院有同事稱資歷較深的他作「大劉教授」,我則是「小劉教授」,以作識別。其次,我們不約而同都在蘇格蘭學醫,他在格拉斯哥,我在鄧迪。最後,我們亦在港大醫學院共事,至今超過30年了。但大家是否知道,其實我也曾經是劉教授的學生呢?

猶記得醫科三年級的暑假,為了到紐卡素探望女朋友(也就是今天的內子),我選擇在當地綜合醫院的兒科上選修課,沒想到就遇上了劉教授。我跟他上課的時間不算長,但也有不少令人難忘的片段。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一次他花了很多時間,講解如何處理一種黑蛇的蛇毒。這種黑蛇是英國獨有的毒蛇品種,中文名稱是蝰(粵音「灰」)蛇,身軀很短,平均長度不過50多厘米。但牠的毒性很強,倘若不幸被咬中,必須盡快求醫,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劉教授給我們詳細講解中毒後的症狀和處理方法,使我獲益良多。

最初我並不明白他當時為甚麼要這樣做,後來才恍然大悟,原來是為了說明抗體的特性:因為抗蛇毒的血清,正是一種抗體。當時他對學問的專注、不厭其煩的耐心,以及教學的熱忱,也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件事亦令我領悟到,應多吸收不同範疇的資訊,豐富自己的見聞。誰知道一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或有一天會大派用場呢?

我醫科畢業後在蘇格蘭工作了一段時間,至1992年才回港,加入港大醫學院。當時劉教授亦已在醫學院工作,我馬上和他相認,慶幸他也沒忘記我。從此我們的關係,由師生變成了同事,這卻是我之前做夢也沒想過的。所以人的際遇實在很奇妙,出人意表的情況多不勝數。

此後我和大劉教授一起合作研究紅斑狼瘡症的基因變化,亦與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緊密合作,尋找可能影響紅斑狼瘡症發病的基因,希望從中發現根治的方法。透過比較患者和非患者的基因組,我們在本港的紅斑狼瘡患者身上,至今發現了超過一半的相關基因。這些重要的成果對瞭解疾病的成因、發病風險大有幫助,也為研發更有效的治療方案指引了方向。至於在新冠疫情期間,他為減少感染風險、保障公共衞生所作的努力,更是不在話下。

歲月如梭,我和劉教授認識數十年,從師生成為同事,真可謂「亦師亦友」,十分難得。

刊載於《明報》專欄〈澤星寄語〉

 

 

 

港大醫學院之標誌。
兒科免疫學專家劉宇隆教授(右)與劉澤星相識數十載,從師生成為同事,更曾共同研究紅斑狼瘡症的基因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