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香港中風長者的挑戰與希望

2025年10月18日

鄭璟暉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隨著香港人口急速老化,80歲以上的長者比例將從2021年的40萬激增至2039年的93萬,高齡中風防治已成重大課題。值得留意的是,許多超高齡患者在中風前仍保持良好功能狀態,顯示現代長者不僅壽命延長,生活質素亦顯著提升。

自2025年瑪麗醫院全面推行「腦中風急救綠色通道」以來,我們成功將急診至治療時間壓縮至平均60分鐘。這項革新顯著提升救治效率,每縮短1分鐘急救時間即意味著保護更多腦組織——正如神經醫學界「時間即大腦」的核心原則,微創取栓術通過僅2毫米股動脈穿刺實現無開顱血管再通,為腦細胞搶回生存機會。

令人振奮的是,90天術後顯示36%高齡患者達到功能獨立,這意味著每三位接受治療的長者中,至少有一位能恢復基本自理能力。此成果不僅減輕家庭照護壓力,更打破「高齡即放棄治療」的迷思,即使超高齡患者仍可能獲得顯著的功能改善。

然而,挑戰依然存在,本組病例中高達78%患者存在未達標的高血壓控制,26%患有糖尿病,更有18%檢出新診斷心房顫動。這些發現揭示中風預防的關鍵在於:通過基層醫療強化血壓/血糖監控、建立系統性房顫篩查機制,配合公眾教育提升慢性病管理意識,方能從源頭減少可預防性中風的發生。

及時識別中風徵兆更是關鍵。為此我們透過社區面加強「FAST口訣」宣傳教育(面癱、手垂、語障、速就醫),使照顧者能在黃金小時內送醫。從症狀發作到入院時間每縮短1分鐘,就能救治190萬個腦細胞。當八旬長者經微創取栓重獲行走能力,這不僅是醫療突破,更是對生命尊嚴的守護
 
<刊載於《東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