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澤星寄語——亦師亦友(下)

2025年11月10日

劉澤星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上一回談到自己與劉宇隆教授的緣分,沒想到竟勾起以前在蘇格蘭求學的回憶,一發不可收拾。那麼,這一篇就談談我跟另一位教授——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前系主任陳棣光教授的緣分吧。

當年讀書心無旁騖,只想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並沒有為前途作太多打算;就連日後要從事哪個專科,也沒有仔細考慮,總覺得反正都是為了幫助病人,哪個專科也沒所謂吧?當時我覺得内科醫生都很睿智,因此希望成爲他們的一員。至於外科,我在三年級時於侯城皇家醫院(Hull Royal Infirmary)選讀時,被教授罵了個狗血淋頭,自信盡失,於是打消了念頭。

過不多久,我要在兒科和成人心臟科之間選擇其一,以準備考取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會員資格。為了應付臨床考試的部分,我先返回母校鄧迪大學接受臨床訓練,其後獲分派到格拉斯哥應考。

在臨床考試中,考生需檢查病人的狀況,分為基本(short cases)和詳細(long cases)兩種做法。當時接受我檢查的病人是一位婆婆。沒想到她說話的口音濃重,無論我問她甚麼,她的回應我竟一個字也聽不懂。當時我已在蘇格蘭住了八年,很多鄉音都能理解,可是婆婆說的話,令我完全摸不著頭腦。結果我無法從問診中得悉她的狀況,反要她逐字逐句慢慢的告訴我,她患的是甚麼病、接受過甚麼治療等。應試已經夠緊張了,再遇上這位「聽不懂」的婆婆,心裡更是焦急萬分。

臨床考試結束後,我還要參加面試,考官就是陳棣光教授。當時我並不認識他,誰知他的提問完全出乎意料——他問我那一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是誰,憑甚麼研究得獎。我登時愣住了,半晌說不出話來。其實我參加面試前一晚正公布了諾貝爾醫學獎的結果,可是我並沒有留意得主是誰,如今已不記得當時怎樣胡亂應付過去,但這場面試卻教我畢生難忘。

回港後加入港大醫學院,陳教授正好擔任內科學系的系主任。有一次我私下問他,當年為甚麼要問我那些刁鑽的問題。他卻一笑置之,說早已忘記了,所以至今是個無法解開的謎團。且不論陳教授的真正用意,這次經驗也再次提醒我,行醫也好,做研究也好,亦不應忽略身邊的事物。如果我們多留意新聞或其他未必與醫學有關的事情,除了增加我們的知識,作爲醫生跟病人聊天時也可以多一點話題,營造輕鬆友善的氣氛,有助減輕他們不安的情緒。

陳教授領導內科學系期間,適逢醫院管理局成立,我們與公立醫院的合作架構也要隨之調整;加上學系發展迅速,部門和人手都有所增長,可謂千頭萬緒,紛至沓來。在陳教授的領導下,工作有條不紊,令我印象深刻。他既尊重各部門的自主,亦積極加強學系上下的團隊精神,這些寶貴的管理經驗,至今仍值得我借鏡。

刊載於《明報》專欄〈澤星寄語〉

 

 

 

港大醫學院之標誌。
照片中前排左二為陳棣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