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8日
王家祺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臨床醫學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對癌症患者而言,治療不只是與疾病對抗,更是一段身心考驗的旅程。近年,不少患者在接受化療、電療等西醫治療之餘,亦會考慮中西醫協作(Integrative Medicine)的模式,希望紓緩副作用,提升生活質素。
癌症治療常見的不適,包括疲勞、噁心、食慾不振及睡眠困擾,往往影響日常生活。有患者分享,配合中醫調理,例如以針灸減輕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用中藥改善體力與免疫力,的確令身體較能承受治療。然而,中西醫協作並非以中醫取代西醫,而是互相補足,各展所長。
這種模式以患者為中心,會因應體質、病情及治療反應,由中西醫團隊共同制定個人化方案。現有研究顯示,中醫介入在某些方面或有益處,例如針灸紓緩疼痛、中藥改善腸胃功能,但必須建立在安全及有科學根據的基礎上。
有效的協作離不開三大原則:
- 專業溝通:主診西醫與中醫師緊密協作,避免藥物交互作用。
- 證據為本:優先採用有臨床研究支持的方法。
- 定期檢視:按療效和身體反應調整方案。
患者若考慮中西醫協作,應主動告知主診醫生所用的中醫治療,並選擇註冊中醫師,以確保專業及安全。要理性看待療效,避免因短期未見改善而中斷中醫或西醫治療;若出現過敏或病情惡化,應立即求醫。
中西醫協作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關顧。患者可與醫療團隊開放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保持生活質素,積極面對抗癌之路。
<刊載於《東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