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科技取代醫生?

2025年05月12日

劉澤星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上一篇文章談到如何善用人工智能(AI),而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引,AI應該用於改善人類生活。可是不少從事藝文創作的工作者,真切地感到AI的威脅。近日有人利用AI軟件將照片轉換成酷似日本動畫名家宮崎駿作品的圖片,旋即在網上掀起熱潮,及後亦引發AI會否、能否取代藝術創作的爭議。 

事實上,醫學界也有類似討論。其中最受關注的問題是:醫生會否被AI取代? 

我沒有水晶球,無法預見未來,但按目前情况,我認為AI不會取代醫生,我們也不應容許這樣的事發生。 

我在以前的文章也曾談到,AI在處理及分析大量數據方面非常有用,可幫助我們在診斷及治療的不同階段,提升效率及準繩度。以癌症為例,如在篩查中採用AI作分析工具,可以更早發現有可能出現病變的地方,以便醫生及時介入。退一步說,即使未能預防癌症發生,至少也可以及早制訂最合適治療方案,增加病人康復的機會。所以我相信,AI在資料整合和分析方面的強大優勢,有助我們準確診斷,並制訂更符合病人需要的治療方案。 

人性互動 AI難複製 
然而,分析資料只是診治過程中一個重要環節,遠非全部。篩查的重要價值在於病人尚未出現明顯症狀時,透過定期身體檢查,偵測身體是否出現病變的徵兆;而定期身體檢查,往往是由家庭醫生或基層醫療機構提供,他們正是保障市民健康的第一重護盾。這重護盾的力量,來自病人與基層醫療人員透過長期接觸、交流而建立的信任與關懷,而這種人際關係是科技難以取代。 

至於已確診癌症的病人,治療不僅是服用藥物或接受其他療法,更可能需要心理或情緒支援。換言之,治療過程中可能需要不同範疇的醫護專業人士緊密合作,為病人制訂及執行最適切的治療方案。同樣地,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也是科技難以取代。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固然值得重視和珍惜,但除此以外,還有另一個理由令我覺得AI難以取代醫生——就是監管的困境。眾所周知,要成為醫護人員,不僅要接受嚴格培訓,也要通過評核,並承諾恪守各項專業守則,才可取得執業資格。設立這些要求,無非是為了保障病人的利益。倘若AI代替醫生診症和治病,可否監管?如何監管?這是關乎病人健康與福祉的重大問題,實在輕率不得。更重要的是,醫療的本質不僅在於「治病」,更在於「治心」,這種超越醫療技術的人性互動亦是AI難以複製。 

寫到這裏,不禁又想起那些科幻電影——戲裏的機械人或AI,和人類相處日久,大都希望做個真正的人,像我們一樣有血有肉有感情。觀乎今天科技無處不在的社會,我們更不應忘記人性的可貴。

刊載於《明報》專欄〈澤星寄語〉

 

 

港大醫學院之標誌。
醫生透過接觸和交流,與病人建立信任與關懷,這種人際關係是AI難以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