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過敏性鼻炎的中醫防治

2025年09月01日

蔡頴輝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中醫藥學院講師

 

過敏性鼻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現代醫學認為,過敏性鼻炎是因免疫系統對花粉、塵蟎、動物毛髮等致敏原產生過度反應所致。症狀包括反覆打噴嚏、流清水鼻涕、鼻塞、鼻癢,嚴重者或伴有濕疹或哮喘。

中醫稱此病為「鼻鼽」,主要由肺、脾、腎虛弱,正氣不足,皮膚腠理疏鬆,對外界環境適應力降低,復感受外邪、異氣(致敏原)引起,水濕停聚鼻竅,發為嚏涕。在香港,長時間吹空調是常見的誘因。部分患者則在悶熱環境下發作,是由於肺經素有伏熱,肅降失職。

中醫治療強調改善體質、提升正氣。發作期以祛風散寒、化濕通竅為主,宜中藥治療,配合穴位按摩,如印堂(兩眉之間) 、迎香穴及鼻通穴(鼻翼周圍),每次按3至5分鐘,有助減輕鼻塞。緩解期以扶正固本為主,在節氣轉換時(如冬至、夏至)可提前服用中藥兩至三周,預防發作。三伏天時,可進行天灸療法,在背部穴位貼敷中藥,借助自然界的旺盛陽氣去通暢血氣,祛除邪氣,從而調整體質,減少復發。食療方面,建議常以黃芪、黨參、淮山、紅棗與雞煲湯飲用,有益氣固表之效。

本病病程長,透過內外兼治,可有效減少其發作頻率及嚴重程度,如延遲治療則可演變成鼻竇炎、鼻息肉等疾病,需加注意。
 
<刊載於《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