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星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電影工業素有「夢工場」之稱,既是鏡頭前後從業員追夢的場所,也是觀眾體驗夢想成真的空間。在各類電影中,我比較喜歡科幻題材,既有天馬行空的想像,也融合了一些科學根據,看起來饒富趣味。更有趣的是,不少科幻電影的構想今日已成事實,如視像對話、生物辨識系統,以及《未來戰士》和《人工智能》的主角、與人類幾可亂真的機械人等。所以我佩服電影創作人的想像力之餘,也曾想過,有沒有科學家因為看了這些電影而獲得靈感,進而鑽研以實現那些虛構的情節呢?
人類與科技怎樣和諧並存,是科幻電影中經常探討的主題。自從人工智能面世以來,這樣的議題亦具現實意義。近年來,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漸趨普遍,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就更見迫切。
早在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就如何善用AI提出建議,並獲全球193個國家採納。建議書強調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而不可侵犯的尊嚴、權利和自由,任何AI系統都不應損害人類及其社會,或強迫人類及其社會處於從屬地位。同時,AI應促進人類與生態環境的安全、多元、包容、公義與可持續發展等,為改善人類生活作出貢獻。
我很認同建議書裏有關尊重人類的基本原則。任何科技發展應為改善我們的生活,並非主宰或損害人們的尊嚴與價值。所以我鼓勵大家仔細閱讀這份建議書,認真思考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實踐這些重要的原則。
AI搜尋真假難辨 考驗判斷力
那些原則看似抽象,其實卻像晨鐘暮鼓,時刻提醒着我們要謹慎。舉個例子:現時生活不可或缺的網上搜尋器,也是AI的產物,但搜尋結果經常真假難辨,考驗我們的分析和判斷力。這麼一來,教導學生如何善用科技,同時加強他們分析內容和辨別真偽的能力,提防虛假資訊,都是我們推行AI教育的重要課題。
維持學術誠信 同時善用科技
自2023/24學年起,香港大學包括醫學院在教與學的各個範疇,已全面融入AI,以提升學生的相關認知及應用技巧。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維持學術誠信的最高標準下,怎樣有效而負責任地善用科技。
這一點也是我審閱由醫學院與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辦「香港健康創科盃」參賽計劃書的重要考慮因素。這項比賽共收到來自90間中學、130隊伍提交計劃書,反應熱烈,令我十分欣喜。兩星期前舉行了作品海報展示博覽初賽,讓參賽隊伍向醫學院教授評判團隊,講解他們的構思。坦白說,評選工作並不輕鬆,但看到那麼多具有創意和社會關懷的計劃書,辛苦一點也是值得。
刊載於《明報》專欄〈澤星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