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思覺失調的正性和負性症狀

2025年04月14日

呂世裕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臨床醫學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副教授

精神分裂症和思覺失調均屬於嚴重的精神疾病,症狀一般可分為「正性症狀」和「負性症狀」兩大類別。常見的正性症狀包括產生幻覺和妄想,例如明明身邊沒有別人在旁,卻聽到不存在的聲音。現今隨著藥物治療不斷發展,這些症狀一般在治療後都會得到大幅改善。負性症狀則泛指患者喪失了原本擁有的一些功能,例如做事缺乏快感和動機、社交能力下降、語言思想貧乏等。雖然負性症狀經過治療後都會有所紓緩,但成效一般沒有治療正性症狀明顯。許多文獻顯示,負性症狀甚至比正性症狀更影響患者的全面康復。

因為負性症狀更難以表達,往往患者身邊的家人朋友和照顧者會比患者本人更早察覺負性症狀的出現。另外,一些疾病的症狀或藥物效果有時和負性症狀頗為相近,例如抑鬱症的症狀、精神科藥物的錐體外副作用和鎮靜副作用甚至是個人長年處於低刺激環境,缺乏工作求學習慣等,也會令患者變得沉默寡言、缺乏動力和情感交流。思覺失調負性症狀難以與這些症狀區分,但治療方法卻大不相同,因此治療時必須依靠醫生仔細分辨。故此每次覆診評估,精神科醫生都會同時判斷正性和負性症狀去作出詳細評估。

若精神科醫生診斷患者出現的負性症狀為「原發性」,便會作出相應的治療。治療通常會與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等合作,利用心理行為治療,輔以動機式晤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認知功能訓練,社交功能訓練等方法去改善症狀。另外,一些精神科藥物如氯氮平(Clozapine)也對改善負性症狀有幫助。現今是人工智能和數碼化時代,相信陸續會有更多嶄新科技可把一些訓練帶到患者的日常生活當中,提升他們的情感反應及動機。

<刊載於《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