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澤星寄語:後生可「信」

2024年05月27日

劉澤星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身為利物浦的忠實球迷,我不但關注球隊在英超聯的成績,也有留心他們在英格蘭聯賽盃的表現。相比其他錦標,聯賽盃未必最受矚目,卻是球隊培訓生力軍的重要賽事。今年利物浦再度晉身決賽,可是因為多名正選球員受傷,須由20歲以下的青年軍代為上陣。猶幸這些初生之犢不負眾望,奪冠而回。我由衷的替他們高興,也想起「後生可畏」這句成語。

長江後浪推前浪,本是自然不過的事,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倘若社會的年輕人只知墨守成規,甚或不思進取,最優秀的人才、最傑出的成就都停留在過去,相信整個社會只會走向衰落。孔子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正是表達對後輩的期望。

事實上,年輕人的創意、熱誠、好奇心和學習能力,往往出乎我們意料,日後的成就也無可限量。然而他們因年紀和閱歷所限,經驗難免不足,但只要獲得適當的指引和輔助,就可以發光發亮。所以我認為不必畏懼年輕人,更不用擔心他們的能力比我們強,或成就比我們高。「青出於藍」應是我們樂觀其成的結果。換言之,我們應該相信年輕人,讓他們多作嘗試,從實踐中學習。

基於這個理念,港大醫學院多年前已推出「師生共策教學」計劃,讓學生參與課程設計,並讓高年級同學以小組導師的身分,在問題導向學習、醫學的核心概念及臨床學習等方面指導師弟妹,培養同學之間互相關懷及砥礪的校園文化;隨著近年教學科技發展,學生亦協助研發線上互動學習套件、臨床溝通工作紙、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制作模擬導向學習工具等,提升學習成效。計劃最初實施於醫科課程,現已擴展至所有醫療衞生科學課程的學生。參與計劃的同學屢獲合作伙伴和捐贈機構讚賞,說他們誠懇有禮、表達清晰,實在令我感到欣喜。

除與學術有關的項目外,我們也鼓勵同學參與組織校園活動,培養待人接物、解決問題等方面的技巧。最近有同學發起與香港紅十字會合辦為期三天的校園捐血活動,包辦項目統籌、人手、場地、宣傳,以至後勤安排等工作,活動期間更協助設立臨時捐血站、輔助捐血者進行登記,並積極招募同學前來捐血,獲不少師生支持。看著他們賣力的模樣,欣慰之餘,也被他們的活力與熱誠深深感動。

年輕人是社會的未來,我們應該鼓勵他們勇於嘗試。從學生的表現來看,後生絕對可「信」——只要相信他們,給予適當的指引和實踐機會,他們就能煥發耀眼的光芒。

刊載於《明報》專欄〈澤星寄語〉,2024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