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醫療點超聲波的發展及醫學培訓

2024年05月11日

張志鍵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
急症醫學系臨床助理教

 
醫學超聲波最初在上世紀60年代應用於心臟科和婦產科。自90年代起,世界各地的急症室開始運用醫療點超聲波(Point-Of-Care Ultrasound,又稱POCUS)為腹部鈍傷個案作快速篩查,大大縮短了偵測到腹膜積血的時間,讓傷者能夠盡快接受緊急手術。所謂醫療點超聲波,是指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療人員在任何地點(包括急症室、深切治療部、救護車上,甚或偏遠的鄉村等),根據個案需要,使用超聲波作出診斷。

POCUS 的應用在過去十數年越趨普及,而運用在多個身體器官及系統的檢查都有研究數據支持,促使相關培訓課程的發展。隨着科技的進步,近年超聲波儀器變得愈來愈輕便(體積與手機相若)和多功能(支援多重超聲波頻率、無線資料傳送),正是運用POCUS作進一步醫學培訓的新契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承蒙譚兆慈善基金的熱心支持,購入了一批便攜式、無線超聲波儀器,配備予所有五、六年級的醫科生,讓他們隨時隨地練習及累積經驗。另外,不同學科會專門教授相關器官超聲波的技巧,例如內科學系和深切治療醫學部合辦 POCUS 訓練營,提供基礎心臟和肺部超聲波的學習體驗;急症醫學系在小組討論課程中涵蓋創傷超聲波擴展重點評估(E-FAST)和腹主動脈掃描;外科學系則講解腎、肝、膽和甲狀腺超聲波。儘管學生的臨床經驗、掃描技巧和影像判斷仍有進步空間,需要導師從旁協助,然而這種體驗式學習無疑為學生的超聲波醫學培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刊載於《東方日報》,2024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