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澤星寄語:多元學科 健康一體

2024年07月08日

劉澤星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上一篇談到「一體化健康」的概念,如要有效保障人類健康,我們必須同時考慮地球生態平衡。在此前提下,跨學科研究的交流與合作更形重要。

要促進跨學科的交流與合作,首先需要認識其他相關學科,拓闊自己的視野與思維。最近我參加港大跨學院舉辦的大型「生物醫學工程學研討會」,邀請來自全球頂尖學者親臨校園分享真知灼見,以及他們在多維免疫工程學、泛組學、空間組學等範疇的嶄新研究成果,對診斷及治療癌症的成效。雖說這些都是生物醫學工程學的最新發展,但無不與醫學息息相關。這次寶貴的交流,再次令我深深體會到,讓醫生涉獵不同學科、拓闊知識層面多麼重要。

香港特區政府早前提倡發展生命健康科技,包括推動香港成為生命健康科技樞紐、在本港設立生命健康研發院等,正與學院的學術及研究方向不謀而合。為配合相關發展,加強醫學與其他學科交流和聯繫,目前正是最佳的時機。所以,我建議將生物醫學工程學納入醫科臨床及研究課程,藉此加強工程人員、科學家與臨床醫生之間的溝通。透過了解其他學科的嶄新發展,並及時把握跨學科合作機會,或可在促進人類健康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既然按照「一體化健康」的概念,我們須將動物和生態系統納入保障人類健康的通盤考慮,何不從開拓知識層面開始?

作為醫療教育工作者,必須與時並進,不斷完善課程內容,以應對全球健康日新月異的挑戰。因此,我們將跨學科交流的元素融入醫科課程,相較於畢業後才涉獵其他範疇,會更為理想。我也鼓勵有志從事研究的學生修讀碩士及博士研究式課程,涉獵不同學科的知識,以助研究突破創新。正如我和風濕及臨床免疫學科研團隊與幹細胞轉化研究中心和英國的劍橋大學進行跨學科合作研究後,開創了全球首個個人化幹細胞治療,為原發性免疫缺陷病患者提供了有效和安全的治療方案,以免為患者帶來不必要的風險。

醫學範疇廣泛,內容淵深,又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必須終身學習,不斷掌握新的知識。借鑑其他學科的知識與經驗,亦有助我們突破思考局限或盲點。例如,社會科學畢業生對人的行為、心理狀況及人際溝通等方面有較深的認識,有助我們改善與病人的溝通及關係;生物醫學畢業生對人體亦有獨特的見解,或能發掘嶄新的角度,為病人提供更好的診斷和治療。因此,港大醫學院現擬籌備新的醫學課程,提供更多優質的醫科教育機會,讓「跨域跨界」的同學,能有機會修讀醫科並投身專業醫療行列,集思廣益,更有效地守護民康。

刊載於《明報》專欄〈澤星寄語〉,2024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