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飲酒與患癌的關係

2024年08月24日

歐陽兆倫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公共衞生學院助理教授

 
不少人於休閑娛樂或節慶時會「小酌」幾杯,甚至有人因酗酒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因此,飲酒(如紅、白酒、啤酒和烈酒等)與各類疾病的風險關係是公共衞生研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或許是飲酒對心臟有益的論述。雖然早期曾有國際研究指出,適量飲酒或許與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但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早於2013年透過基因研究顯示,飲酒對心臟有益這一論點可能有所偏差,並得到後期大型生物庫基因研究支持。然而,大家較少談及的是飲酒與患癌的關係。隨著全球患癌人數持續上升,飲酒與患癌風險的關係就成為公共衞生專家以至普羅大眾都須關注的議題。

近年許多文獻結論都指出,飲酒的確會增加患癌(如乳癌及腸癌)的風險。因此,世界衞生組織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酒精歸類為一類致癌物(當中還包括石棉及煙草)。值得一提的是,飲酒與患癌的關係也會受到個人基因組成的影響。有相當比例的亞洲人有著乙醛脫氫酶相關基因變異,引致身體無法分解酒精的代謝物(乙醛),體內乙醛的積累會引致飲酒人士出現面紅的情況。由於乙醛是致癌物,有研究指出在飲用同一份量的酒精飲品時,飲酒後出現面紅的人,其患癌風險可能比起沒有出現面紅的人高出數倍之多。

總括而言,目前學術文獻並沒有對酒精飲品的攝取量定下一個所謂「安全」的飲用水平。筆者認為,飲酒後出現面紅的人士,更應慎重考慮減少飲酒,以降低由基因變異與飲酒所致的患癌風險
 
<刊載於《東方日報》,2024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