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預防及應對季節性流感與新冠疫情

2023年11月18日

孔繁毅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及傳染病科主任

最近本港新冠確診數字再次回升,醫學界預測,季節性流感及新冠肺炎將每隔半年輪流爆發:本年10至12月為新冠高峰期,流感高峰則因為新冠緣故延至明年2至4月;明年夏季4至6月為新冠高峰,8至10月則為流感高峰。

夏季新冠及流感症狀一般較冬季輕微,原因是冬季低溫環境有利病毒繁殖及其他細菌感染,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如在冬天染病,容易出現重症,並誘發心臟衰竭、冠心病及肺炎等併發症。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高危群組包括65歲以上長者、長期病患者(尤其接受過器官移植手術、免疫系統較弱,以及正服用類固醇、生物製劑或針對T細胞藥物等人士),應每年最少接種一次新冠疫苗加強劑。預計今年年底,針對XBB 變種病毒的一價 mRNA及蛋白重組疫苗將推出市面,供市民選擇接種。

每年4至5月,世衞會就甲型和乙型流感最流行的變異株作估算,以製造有效疫苗,於9至11月推出;而衞生署每年均為長者、長期病患者及兒童提供流感疫苗接種計劃。秋冬接種後,疫苗抗體至少半年有效,足以預防來年的夏季流感。

醫學界建議高危群組及醫護人員每年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各一次、兒童(尤其幼稚園及小學學童)每年接種流感疫苗;身體健康人士及已接種基本兩劑新冠疫苗的兒童,則無需再接種加強劑。

配戴口罩亦可預防感染。建議長者及醫護人員在醫院、門診、安老院舍以及市區人流較多的地方,如公共交通工具等戴上口罩。

任何人士,特別是高危群組及醫護人員,一旦出現病徵,應盡快進行快速測試。現時市面上有快測工具可同時檢驗新冠、流感及合胞病毒,好處是確診後可對症下藥。高危人士獲處方抗病毒藥物後,建議在出現病徵48小時內服用,效果最為理想。若服藥後未有好轉,如持續高燒或氣促等,應盡快入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刊載於《東方日報》,2023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