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ICU病床如何用得其所

2023年06月17日

楊珮寧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
深切治療醫學部臨床助理教授

按統計,全球深切治療部ICU病床數量由平均每十萬人1.6張到34.6 張不等,這不僅揭示了高收入和低收入國家醫療資源的懸殊,更延伸到一個恆久不變的難題 ── 如何確保 ICU 的病床用得其所

年約四旬的末期大腸癌病人蘇先生,正接受積極治療、生活如常。一天,蘇先生忽然肚痛,經檢查發現大腸壁破裂,須進行緊急手術,外科醫生著其術後入住 ICU密切監察病情。另一邊廂,80歲的新冠肺炎患者張婆婆,須插喉並使用正壓呼吸機幫助呼吸,同樣需要ICU床位。那麼,應將最後一張 ICU床位留給誰呢?

新冠疫情為全球醫療系統帶來沉重負荷,不少患者因嚴重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而須轉介至 ICU。面對患者多不勝數、床位卻供不應求,應揀選哪些患者入住ICU獲得最大臨床效益,便成為 ICU醫生每天面對的難題。

一套公平且可持久執行的分流系統乃不可或缺。ICU醫生會按照患者病情,判斷深切治療能否為其提升治療效果(Benefit);而患者的短期生存率(Short-Term Survival)、對醫療資源的需求(Resource Use),以及因本身長期病患而影響長遠預後(Long-Term Benefit)等都是考慮因素。

原則上運用ICU床位盡量接收更多患者是正確的。與此同時,ICU亦須預留足夠床位應付突如其來的需求,如接收醫院內病情突然轉差的病人,甚至大型災難如重大交通事故和火災的傷者,以防因人手及資源不足而延誤診治。

對於上述難題,ICU團隊最終先接收張婆婆,並立即為她插喉維持呼吸。而在蘇先生接受緊急手術的數小時內,ICU醫生把另一位病情相對穩定的ICU 病人轉往加護病房,並將騰出的病床讓予蘇先生,讓其術後ICU密切監察病情ICU醫生總算得以化危為安,惟類似情況必定再現──這便是ICU恆久不變的難題。

 

<刊載於《東方日報》,20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