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村博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臨床醫學學院
微生物學系副教授
抗生素是人類歷史上一項極偉大的發現。自英國科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Sir Alexander Fleming)於1928年在偶然的機會下發現了青黴菌所分泌的青黴素(盤尼西林)能殺死金黃色葡萄菌後,抗生素在20 世紀40年代因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對有效醫治感染藥物的需求而開始大量生產和應用,正式開展了人類的「抗生素黃金年代」。
抗生素在應用初期取得劃時代的成功,大大減低了人類因感染而導致的死亡率,並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抗生素抗藥性細菌亦逐漸出現並增加。抗生素抗藥性(Antibiotic Resistance) 是指原本對抗生素敏感的細菌發生變異,令細菌能在暴露於抗生素的情況下仍然生存及繁殖。抗生素抗藥性的出現為我們帶來很大的問題,原因是當細菌獲得抗藥性,此抗藥性就會成為細菌的專屬特性,不易被消除。細菌並且可以繼續疊加獲取更多的抗藥性及互相交換和轉移抗藥性基因,演變成為具多重抗藥性的超級細菌(super bug),令病人的感染持續,亦增加其他人的感染風險。
濫用抗生素是導致出現抗生素抗藥性的主要成因。不適當地處方及使用抗生素助長了抗藥性細菌的繁殖及變異,從而令多重抗藥性細菌在醫院及社區落地生根,廣泛傳播。為了應對抗生素抗藥性日趨嚴重的問題,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開展了一系列探討以非抗生素方式去治療細菌感染的研究,包括用新發現的抗毒力因子藥物去抑制病菌的致病特性,即在某程度上「馴化」了病菌,令其乖乖就範,失去感染人的能力。目前已經有多種抗毒力因子藥物在動物實驗上見到成效,其中一種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毒力因子藥物更已開始臨床試驗,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減少依賴抗生素,從而避免抗生素抗藥性所引發的種種問題。
<刊載於《am730》,2022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