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了解流產成因

2022年10月31日

彭嘉慧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臨床醫學學院
婦產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2019年有國際硏究指出,孕婦的年齡是早期流產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每 10 名25至29歲懷孕的女性當中,就會有一人流產; 每 10 名35 至 39 歲的孕婦當中,就會有兩人流產;而超過一半45歲以上的孕婦都有機會流產。其他流產的風險因素包括肥胖、吸煙、濫用藥物、攝取過多咖啡因和酒精。

每四個流產個案中,有三個都是發生在懷孕首三個月內,通常是由胎兒的問題引起。其中一個原因是染色體出現問題,胎兒若擁有過多或過少的染色體,就可能無法正常發育,因而引致流產。這不一定代表胎兒的父母有任何基因問題,也不一定會再次發生。

若流產發生在妊娠頭三個月之後,則可能與母親的潛在健康狀況有關。糖尿病、嚴重高血壓、紅斑狼瘡、腎臟疾病、甲狀腺功能及抗磷脂症候群等長期疾病,也有可能使孕婦在孕期中面臨更高的流產風險。因此,建議有長期病患的女性預先控制及穩定病況才計劃懷孕。感染德國痲疹、 巨細胞病毒、細菌性陰道炎、愛滋病、衣原體、淋病、梅毒和瘧疾等疾病,也有可能導致流產。同時,食用未經高溫消毒的乳製品、未經煮熟的肉類和蛋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也有可能增加流產的風險。在某些情況下,孕婦子宮頸的肌肉若比平時弱,也有可能因為子宮頸過早打開而導致流產。

大部分的流產都只是個別事件,只有1%的女性會反覆流產,而許多曾經流產的婦女,最後也能成功懷孕。但若連續經歷兩至三次流產的話,醫生會建議作進一步檢查以找出原因。

<刊載於《am730》,2022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