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澤星寄語:心懷感恩 努力耕耘再創高峰

2022年11月07日

劉澤星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金秋時分,即使東西方宗教、文化不同,農忙之後都會舉行活動慶賀豐收。東亞人慶祝中秋節,是為了秋收、祭祖和家庭團圓,而北美慶祝感恩節,則是為了感謝上天恩賜及與家人共聚。不久前的10月24日,我也抱著感恩之心,主持港大醫學院135周年感謝晚宴,代表醫學院向歷屆舊生,以及歷年支持醫學院的社會賢達和慷慨捐贈者,致以最深感謝。

港大醫學院的前身香港華人西醫書院成立於1887年之時並沒有校舍,學生只能在雅麗氏紀念醫院的四個小房間內上課;首屆畢業生孫逸仙和江英華,甚至因為西醫書院頒發的畢業證書不獲承認,而不能在港行醫。直到1911年香港大學建校,西醫書院才加入成為大學的首間學院。從寄人籬下開始,經過135年的悠長歲月,醫學院革新不懈、奮力向前,從最初專注於應對本地醫療護理需求,逐漸躋身世界級科研前列,尤其在沙士和新冠病毒方面的研究,更是國際知名。

在最新公布的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的「臨床與健康」領域,港大醫學院排名躍升至全球第13位,較去年的第20位提升七位,連續兩年刷新紀錄。醫學院今天的成就,實有賴於歷任教師、職員、學生、校友、捐助者、病人和香港大學無數同仁,一直給予我們強大的力量和堅定的支持。此時此刻,我對於創造醫學院歷史的所有人士,銘感於心。

「築夢杏林,成就可能」是今年135周年院慶的主題,前人走過艱辛之路,為我們鋪墊今天成功之途。過去數年,醫學院因應香港人口的需要和國際醫學科研的發展,致力增加學位、開設更多新科系;不但在全球招聘教研人才,還擴展學習空間、提升科研設施。繼今年年中在沙宣道3號落成的學術大樓,更多的教學科研用地以至宿舍,已納入發展藍圖中。

事實上,醫學院不斷在「擴展」。在科研方面,我們走出沙宣道校園,在科學園設立五所InnoHK實驗室;在葛量洪醫院設立專門研究癌症治療的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和臨床創新及研發中心,將於2024年落成;往北遙望,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將於2027年落成臨床大樓和研究大樓。醫學院也會一如既往,與世界級學術機構合作交流,在科研前沿上,合作探索新路向。

為慶祝135周年,醫學院舉行一連串精彩活動,包括四場135周年院長講座,邀請國內外專家主講,探討大健康、疫情、臨床醫學和未來醫科培訓等課題;醫學與數碼藝術共融的「醫光研影2022」展覽;以及拍賣135周年紀念座椅,所得收益將用作設立獎助學金。

當我站在醫學院行政樓的階梯上,仰望歷屆院長的肖像油畫,只能更謙虛地以他們為榜樣,努力耕耘,讓醫學院在堅實的基礎上,繼續灌溉杏林,維護民康。

刊載於《明報》專欄〈澤星寄語〉,2022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