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世裕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臨床醫學學院
精神醫學系臨床副教授
緊張和焦慮情緒不一定是負面的,適當程度的緊張或有助提升工作及學習表現。不過,當緊張和焦慮情緒不斷放大,開始影響處事和判斷能力,就會演變成精神健康的問題,當中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就屬於年輕人常見的焦慮情況。
不少年輕人都有社交焦慮的問題,部分嚴重個案甚至患上社交恐懼(social phobia)。港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精神醫學系的研究團隊,在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中,就曾遇到飽受社交焦慮困擾的年輕人。
Ada(化名)是一名中六學生,過去幾年發覺自己焦慮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在任何社交場合都感到十分緊張。不論與人談話、在公眾場合飲食或在學術小組中發言,都感到非常害怕。每次她準備開口說話,都會預先感覺到突如其來的緊張,在眾人的目光下,經常會出現焦慮、手震、口乾、面紅耳熱或呼吸急速等反應,有時更達到驚恐(panic attack)的地步。Ada因為這些焦慮反應的緣故,擔心別人對她評價欠佳,令她心力交瘁,唯有減少群體生活。
在臨床精神醫學角度,社交焦慮或社交恐懼症都有治療方法,例如在心理層面利用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並輔以藥物,可以達至很好的效果。
社交恐懼看似是小事,但年輕人如受到長期困擾而引發社交缺損(social deficits),或造成其他適應不良調適策略(maladaptive coping strategy)如濫用物質或酗酒等,就非常不值得。隨著青年精神健康得到更多關注,社會上亦有更多機構提供協助和輔導服務。如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有精神健康問題,應盡快尋求協助,以免造成更長遠的不良影響。
<刊載於《東方日報》,2022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