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突破幹細胞功能界限 有望廣泛應用造福人類

2022年05月16日

劉澎濤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生物醫學學院教授
香港大學幹細胞轉化研究中心總監

再生醫學幹細胞研究前景廣闊。傳統胚胎幹細胞來自已經發育到100多個細胞階段的著床前胚胎(又稱囊胚),雖具有多功能潛力,但無法發育成胚外胎盤組織,且難以進行基因修飾。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幹細胞科研團隊率先發現並建立新型擴展潛能幹細胞培養體系(EPSCM)。EPSC細胞株備有胚胎4-8細胞期的特徵,由植入前早期胚胎細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或外周血細胞,均可經EPSCM篩選而建立,並可分化成向胚內三胚層和胚外胎盤等所有組織細胞,表現出遺傳及表觀遺傳的穩定性,且易於進行多次基因改編及大規模培養生產類器官。港大幹細胞科研團隊已經成功從小鼠、牛、豬和人類提取EPSCMs,此技術無疑將幹細胞研究推進一大步,更獲評為「2019年度中國高校生命科學十大進展」之一。

在應用方面,豬隻的EPSCs可於豬體外產生巨噬細胞,適用於研究非洲豬瘟等傳染病的致病機制。由於此模型亦適用於研究病毒的感染力,因此港大醫學院幹細胞團隊與病毒學團隊也有合作,將此模型運用於評估對抗新冠病毒藥物的藥效。至於人類研究,由幹細胞團隊與生殖科學團隊合作建立的早期類胚胎,則適用於探索人類胚貽早期發育及相關的疾病機制。同時,研究團隊現正研究利用EPSCs研發的異種嵌合體製造人類細胞或器官,以應付臨床病患的移植需求,並致力製造血前體細胞,適用於研發新的通用型免疫細胞以治療惡性腫瘤。針對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團隊亦正進行基於EPSCs的抗衰老藥物篩選。

港大醫學院幹細胞科研團隊已與英國、德國和美國的著名實驗室建立了良好及廣泛的合作。如欲了解更多此領域的詳情,或有意參與EPSC轉化研究,可瀏覽港大醫學院網址幹細胞轉化研究中心網址

<刊載於《am730》,2022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