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華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臨床醫學學院
急症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無論在本港或全球,院外心跳停止的病人的存活率素來都很低。根據港大醫學院2011年一項全港性硏究,每1,000名在醫院外心跳停止的病人,只有23人可以存活30天以上,或存活到出院。而在那碩果僅存的23人當中,更只有一半人的腦部功能沒有受到嚴重損害,康復後可以自我照顧日常生活。到底治療院外心跳停止有什麼要訣呢?普羅大眾又如何共同努力,提升這類危急病人的存活率呢?
倘若病者心跳停止,腦細胞會在四分鐘內開始缺氧死亡,因此急救過程分秒必爭。醫學界普遍採用名為「生存之鏈」的急救步驟去治療心跳停止的病人,其中涉及六大重要環節,包括:(1)盡早求救、(2)盡早施行高品質的心肺復甦術(CPR)、(3)盡早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電擊去顫、(4)盡早送院以施行高級心臟救命術(ACLS)、(5)綜合性復甦後護理、(6)後遺症的復康治療及心理輔導。
上述任何一個環節出錯的話,「生存之鏈」就會瓦解而導致病者失救。有本港研究顯示,大部分市民都樂於為病者求救,但對於施行心肺復甦術及使用心臟去顫器則感到猶豫及恐懼。科學家不斷改良高級心臟救命術和藥物,無疑有助提升存活率,然而社區現場目擊者的即時救援,才是提升病者存活率的最大關鍵。心臟停頓乃急症中的急症,無論救護員如何迅速反應,也難以趕及在腦細胞缺氧前抵達現場。相反,若目擊者能及時並正確地施行心肺復甦術,並用上心臟去顫器,就能大大提高病人恢復心跳的機會。
面對生死大事,有能者理應當仁不讓。你若能拔刀相助,拯救的不只是一條生命,亦可能挽回了一個家庭的幸福。願你我能共同努力,成為人間的救命天使。
<刊載於《am730》,2022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