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鳳鳴臨床教授、尹灝晴(內外全科醫學士五年級學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
梁嘉傑臨床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
腦轉移腫瘤 (繼發性腦腫瘤)是由於身體其他部位原有的癌細胞 (原發性癌)經人體的血液擴散至腦部而引起,病徵包括頭痛、作嘔和耳水不平衡,病情嚴重更會有癲癇,以及局部神經症狀。繼發性腦腫瘤屬於最常見的腦腫瘤,佔所有腦腫瘤案例的百分之十五,而大概有百分之十五的腦轉移病人,於初次求醫時只呈現腦轉移症狀,而沒有原發性腫瘤如肺癌、乳癌,或大腸癌等病徵。在未經治療的情況下,腦轉移腫瘤患者的預期壽命大概只有數月,但配合上現今醫學的「 聯合治療」包括腦外科手術、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化療以及免疫治療等,約有百分之十五的病人能達至痊癒(存活率高於五年)。
腦轉移是其他器官的第四期癌症,需要以全身治療為基礎的多學科治療。有別於一般癌症,腦腫瘤會受到大腦「血腦屏障」的影響,令大部份標靶和化療藥物難以穿過屏障到達大腦。在轉移腫瘤病灶局限的情况下,可先透過手術切除腦內癌細胞,同時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和立體定位精準放射治療,從而提供有效的腫瘤控制。對於多發性腦轉移患者,主要的局部治療是放射治療,手術僅限處理危及生命的腦壓逼症狀。而對於單發性腦轉移患者,如某些病人的預後因素良好,以手術切除腫瘤是很好的選擇,可以確認組織診斷,透過進行基因組檢測來指導個性化全身標靶或免疫治療,能明顯降低腫瘤復發率和患者的死亡率,再配合現時外科技術的最新發展,包括功能神經導航、螢光素鈉等,令腫瘤切除手術更安全,大大提升病人的存活率。
隨著腦腫瘤治療的選擇越來越多,需要多個部門配合,「 聯合治療」的概念亦越趨重要。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自2019年起成立了首個以數據為首的腦轉移聯合治療中心,集中處理病人轉介,有系統地收集與分析患者的病歷和數據等資料,從而改善病人的求醫經歷,治療中心也著重以病人的數據作研究和進行臨床試驗等。目前香港腦腫瘤的患者人數正在上升,類似的聯合治療中心值得香港仿效,為未來腦轉移病人提供更多高質素的治療選擇。
<刊載於《東方日報》,2022年12月 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