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青年精神健康 一切始於大腦

2022年04月30日

黃德興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臨床醫學學院
精神醫學系臨床教授

陳啓泰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臨床醫學學院
精神醫學系臨床副教授

有研究指出,約七成半的精神病患者在24歲之前已出現病徵,可見注意精神健康,應由青少年階段開始。

青少年的大腦,在基因和環境因素的互動下,不斷進行網絡的重組。除了帶來無限結構及功能上的可塑性,亦同時帶來精神病發的風險。

另一方面,主管情緒但發育較早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和負責壓抑衝動、但較遲成熟的大腦前額葉皮層 (Prefrontal Cortex),在青少年時期容易出現不平衡的情況,令青少年較常出現情緒化的反應和冒險行為。

隨著年齡增長,青少年的大腦額葉灰質亦相對減少,白質卻不斷發育,加上神經元之間突觸(Synapses)的適當修剪,令青少年大腦的功能網絡逐漸產生微調,使其在處理速度、效率和準確性各方面均有所改善,並提高了控制衝動、調節情緒的能力,亦可掌握更複雜的認知能力。

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症與神經元突觸修剪過度,或前扣帶大腦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的灰質體積過度減少有關;而抑鬱症則和杏仁核(Amygdala)功能失調有關。

事實上,帶有精神病風險基因的青少年,較容易對壓力產生強烈反應,因他們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 (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 Axis)在壓力下會分泌過多的皮質醇,令海馬體(Hippocampus)的細胞數量減少。有學者更認為,這些情況與精神分裂症、情緒病和人格障礙亦有關連。

基於上述科學根據,我們必須把握青少年的關鍵時期,幫助他們培養應付日常生活壓力的柔韌力(resilience),鞏固個人的精神健康,從而減低患上精神病的風險。

<刊載於《東方日報》,2022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