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骨質疏鬆症的非藥物治療:維生素 D

2021年10月18日

張正龍博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藥理及藥劑學系副教授

有「隱形殺手」之稱的骨質疏鬆症屬常見疾病,但與其他慢性疾病相比,似乎較少受到關注,因它初期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可是一旦病情惡化,患者甚或已出現骨折。

根據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一項針對亞洲地區人口進行的研究預測,若髖部骨折的發生率維持不變, 2050 年全港每年將有超過 27,000宗髖部骨折個案,涉及的相關醫療費用每年可高達多於 18 億港元。香港是世界上人口最長壽的地區之一,為「骨折海嘯」做好準備確實刻不容緩。

藥物治療是最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症的方法,但非藥物治療也十分重要。在非藥物治療中,維生素D補充劑是常用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亦可透過飲食或陽光照射,攝取足夠的鈣和維生素 D,以維持骨骼健康。然而,在中國內地人口中,對含鈣和維生素 D 的食物(包括乳製品)攝取量普遍較低;加上許多人沒有接受足夠的陽光照射,或是使用了防曬產品,均可導致維生素 D 攝取不足。本學系之前的研究就指出,香港有九成以上市民患有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症。

骨質疏鬆症的患者以長者為主,一般醫學研究建議,70 歲或以上長者每日攝取800 至1,000 IU的維生素D補充劑便足夠。惟有些長者總以為服用越多,對骨骼健康越好,往往會服用比建議分量更高的維生素D補充劑。然而,海外最近一項臨床測試表明,高劑量的維生素 D補充劑(每天 4,000 IU 至 10,000 IU),反而會降低骨質密度和骨質量,未能有效改善骨骼健康。另一項臨床測試結果則指出,高劑量維生素 D補充劑(每月 60,000 IU)甚至會增加跌倒的風險。可見高劑量維生素 D 補充劑的處方並非一定對骨骼健康有幫助,過量攝取不僅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有時更會適得其反。

每年的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如欲了解更多有關骨質疏鬆症的資訊,可參與相關活動,攜手對抗骨折!

<刊載於《am730》,2021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