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肝癌診斷成像技術各有千秋 病人宜求醫尋合適方案

2021年05月24日

趙允恒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放射診斷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肝癌是全球第六常見的癌症。在乙型肝炎流行的香港,每年大約有超過1,400人死於此病。要診斷病人是否罹患肝癌,除了透過血液檢查如甲胎蛋白等腫瘤標記外,醫學影像檢查亦能幫助醫生作出正確診斷。

針對肝癌的診斷,目前有數種非侵入性的方式可使用。傳統上,電腦斷層掃描(CT)和磁力共振(MRI)是偵查肝臟病變的最佳方法。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在香港十分普遍,而且需時短,大約只需五至10分鐘。然而,電腦斷層掃描涉及使用電離輻射,病人於過程中亦可能要注射含碘化物的顯影劑,有機會因此損害腎臟功能。至於磁力共振掃描檢查則沒有電離幅射,但相關檢查需時約30分鐘,過程中也可能需要注射顯影劑,因此也不適合腎功能嚴重退化的患者採用。本港近年亦開始引入肝膽相關的造影專用顯影劑,以提升透過磁力共振掃描肝癌的準確性。

此外,還有一種可在香港使用的醫學影像技術⸺正電子電腦斷層雙融掃描(Dual-Tracer PET/CT)。這項技術可以準確地診斷肝癌,並確定肝癌細胞的擴散程度,然而檢查需時大約三小時,並涉及更高的輻射劑量,因此目前仍屬於二線檢查。鑑於病人的狀況各有不同,建議有需要的病人應先與醫生商討哪種是最適合自己的醫學檢查方式。

<刊載於《am730》,2021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