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普及社區檢測計劃 有效阻截新冠病毒隱性傳播

2021年07月26日

高本恩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和生物統計學
教授及分部主任

楊冰一博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和生物統計學
博士後研究員

為了盡早識別並阻止2019新型冠狀病毒在社區的隱性傳播,本港有需要推行「普及社區檢測計劃」,以控制疫情。這類檢測計劃已獲不少國家及地區採用,務求在短時間內對社區人士進行廣泛檢測,並視乎當地疫情,進行一輪或多輪檢測,或配合居家令,要求居民在收到檢測結果前留於家中。

香港政府自疫情開始,已採取了多項社交距離措施,並不斷提升監測系統以篩查社區感染者和追蹤密切接觸者,但病毒在社區的隱性傳播仍然時有發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現有的系統主要針對已出現病徵的人士進行檢測與篩查,但部分個案可在沒有病徵的情況下傳染他人。因此,盡早識別社區中的無症狀感染者和隱性傳播鏈,通過「早識別、早隔離、早治療」策略,以阻截病毒在社區擴散。

為應對本港第三波疫情,香港政府於2020年9月進行了為期兩周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全港約有四分之一人口參加,共篩查出32宗新確診個案,佔當時新確診本地個案大約三成。其中13宗個案並無任何病徵;20宗個案(即逾六成)的感染源頭不明,比例較由恆常監測系統發現的源頭不明個案,即約兩成七還要高。此外,當時新發現的本地傳播鏈共涉及18個感染群組,而該檢測計劃亦成功找到其中逾三成,即六個感染群組,進一步降低了病毒在社區中傳播的機會。

有見及此,香港政府隨後設立了21個社區檢測中心,覆蓋全港18區,繼續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病毒檢測服務。不少本地源頭不明的個案,包括今年3月「健身群組」的首例個案,亦是經社區檢測中心發現,進一步肯定社區檢測的重要性。

<刊載於《am730》,2021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