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毅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
列汝儉列黃瑞容基金教授(健康科學教育學)
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已超過一年,疫情帶來難以估計的人命和經濟損失。今天我們了解到,新冠病毒非比尋常的傳播力,源於它的刺突蛋白(S protein)極容易依附於鼻黏膜上的「ACE2受體」,從而入侵呼吸道細胞造成感染。由於患者可經飛沫在短時間內散播病毒,所以我們一再強調,保持個人及環境衞生、在日常生活中佩戴合適的外科口罩,對預防新冠病毒仍十分重要。
近月各地接連出現病毒變種的消息,市民或會懷疑已面世的疫苗能否繼續發揮功效。首先,市民不用過於擔心,病毒變種並不罕見,每年甲型和乙型的流感病毒就有過百計的氨基酸變異。反而,新冠病毒的變異速度相對較慢,例如在英國流行的N501Y病毒株,縱使其傳播力提升了七成,也沒有證據顯示會令到病毒的毒性大增。從我們的臨床經驗,病人所出現的病徵普遍輕微,大多能夠康復出院。
相信大家都會特別關心疫苗的進展。綜觀世界各地的疫苗,主要分成四大類。第一類是滅活疫苗。第二類是腺病毒載體疫苗,是比較傳統的一種,原理是讓腺病毒攜帶新冠病毒的致病抗原進入人體細胞,使身體產生新冠病毒的抗體。第三類是一種新的方法,用基因編輯和改造技術製成的「mRNA」疫苗,主要是從實驗室裡抽取病毒遺傳密碼的一小部分,注入人體,從而訓練身體的免疫系統,學會認識這病毒;當病毒入侵時就會反擊,準確抵抗入侵者。而第四類,是基於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製造而成的重組納米疫苗,亦是一種比較新的技術。
大家要留意,疫苗也不是萬能的,較合理的期望是接種後,即使感染了新冠病毒,也不會出現嚴重病徵,但依然有播毒的可能。此外,每種疫苗的有效程度都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例如年紀、病歷及身體狀況等。因此,做好個人及環境衞生,才是預防病毒的最佳方法。
欲了解更多資訊,可參加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於2月6日(周六)舉辦的 《醫研薈萃:傳染病攻略——溫故與知新》網上健康講座。詳情請瀏覽網頁或致電2255 3749查詢。
<刊載於《東方日報》,2021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