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薄血丸」的謬誤

2021年12月20日

林珮珊博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藥理及藥劑學系講師

黃志基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藥理及藥劑學系系主任
羅肇群簡寶玲基金教授(藥劑學)

吳蔚詩女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藥理及藥劑學系博士生

根據2019年主要死因的死亡人數統計,心臟病是香港第三號殺手。一提到心臟病,我們往往只聯想到冠心病,卻忽略了心房顫動這「無聲的殺手」。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正疾病,其可怕之處是病發前毫無先兆,很多時患者只感到心跳不規律,沒有加以理會,直至中風後才發現自己患上心房顫動,錯過了預防中風的時機,例如服用抗凝血藥,包括華法林及新式口服抗凝血藥。

過往的國際指引曾建議醫生可為低中風風險的心房顫動患者處方阿士匹靈,然而,隨著新一代口服抗凝血藥推出,多項研究證明抗凝血藥在減低中風及死亡的風險方面,比阿士匹靈更優秀,腸道出血的風險則與阿士匹靈相若。自2018年起,國際指引不再建議患者單一使用阿士匹靈以預防中風。儘管近年來新式口服抗凝血藥已逐漸普及,至今仍有不少患者在服食阿士匹靈。

根據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一項訪問調查結果發現,長期服食阿士匹靈的心房顫動患者抗拒抗凝血藥的原因,源自對藥物副作用的恐懼。抗凝血藥又稱為「薄血丸」,坊間或認為「薄血丸」會令他們容易大量出血,甚至流血不止,而阿士匹靈並非「薄血丸」,所以不少人誤以為會比較安全。其實,根據香港衞生署藥物辦公室的資訊,「薄血丸」意指抗凝血藥和抗血小板藥,而阿士匹靈正是抗血小板藥的其中一種。

調查過程又發現,大部分受訪患者不理解心房顫動和預防中風的重要性,對服用抗凝血藥的原因一知半解,令他們容易忽視中風的風險和後果。當醫生向病人及其家屬講解「薄血丸」時,他們會偏向集中考慮出血的風險,一些長期服用阿士匹靈的患者及家屬的情況尤甚,直言因擔心承受不了出血的風險,而拒絕轉用抗凝血藥。

其實每種藥物均有其成效和副作用,「薄血丸」亦不例外,建議大家若對自身病情或藥物有疑問,應先諮詢醫生或藥劑師的意見,避免因對藥物的誤解而拒絕用藥。 

<刊載於《am730》,2021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