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非類固醇消炎藥知多少

2021年12月13日

尹旭輝博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
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

莫凱瑩藥劑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研究助理

當遇上痛症或輕微感冒,有些人會選擇自行到社區藥房選購消炎藥來止痛和退燒。這些消炎藥的全名為「非類固醇消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簡稱 NSAID),除了口服藥物,一些用作紓緩肌肉痛的藥膏和膏貼都含有這類消炎藥的成分,常見的例子為布洛芬 (Ibuprofen)和雙氯芬酸(Diclofenac)。

帶有消炎功效的藥物主要可分為兩種,分別是類固醇藥物及非類固醇消炎藥。類固醇藥物主要用作控制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由於一般副作用較多,需由醫生評估病情後才可處方。非類固醇消炎藥主要是透過干擾身體內的環氧合酶(COX)以發揮功效,COX則可控制前列腺素的生產,繼而影響其衍生的細胞反應和致病機理。非類固醇消炎藥通常可用作退熱、止痛和消炎,主要亦可分為兩種,包括可同時抑制COX-1和COX-2的非選擇性非類固醇消炎藥,以及胃出血風險較低的COX-2抑制劑。

雖然部分非類固醇消炎藥不需要醫生處方就能買到,但這並不代表它們完全沒有副作用,服藥後的常見反應為腸胃不適和水腫,長期服用較高劑量或會引起胃潰瘍、內出血及心臟問題等較少見的不良反應,長者及本身患有肝臟、心臟或腎臟疾病的人士更屬「高危一族」。

港大醫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和藥理及藥劑學系2021年中發表的一項大型研究指出,長時間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有可能會增加患上慢性腎病的風險,而兩種非類固醇消炎藥物的風險相若。因此,若需長時間服用有關藥物,應在醫護人員的監督及指示下使用。

另外,以往不少市民去旅行時,都會在當地的藥妝店購入感冒藥,然而這些藥物或含有非類固醇消炎藥的成分,大家應留意風險。如對藥物有任何疑問,請向你的家庭醫生或藥劑師查詢。

<刊載於《am730》,2021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