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玉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
拇指腕掌關節退化的病例大部分發生在老年人身上,隨著年齡增長,連接手腕和手掌之間的關節因長期使用,引致軟骨磨蝕變薄,令骨與骨之間出現互相碰撞甚至重疊磨損的現象,關節的接駁位置或因而無法準確地對接,導致關節移位、發炎、紅腫和疼痛,某些患者的拇指更會出現Z型的變形,影響手部的整體活動能力。
當腕掌關節的開展幅度因退化而減少,或關節因疼痛令拇指難以發力,患者會連合掌、握茶杯、扭毛巾或用鉗子時都感到疼痛,甚至無法完成這些簡單動作。
對於病徵輕微的患者,醫生一般會建議先採取以下保守治療:
如患者已退休,或無須再長期從事手部勞動工作,只需在生活習慣上作出調整,同時配合適當休息,並定期接受醫生的觀察,保守治療一般已足夠控制病情,患者不一定要接受手術。
但若在接受保守治療後仍然感到痛楚,就要認真考慮手術治療。醫生會建議退休長者接受手腕腕骨(俗稱「波子骨」)移除手術,利用手腕裏的半條屈肌腱製成軟組織填充物,充當「假關節」,放在波子骨原位,取代已損壞的波子骨,當指骨不再交疊磨損,就不會產生痛楚。至於較年輕、工作上需要用力或體力勞動的病人,可考慮融合手術,將損壞的關節用金屬鑲緊。近年出現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亦是選擇之一,但此技術仍屬起步階段,暫時未有大量病人採用。
<刊載於《東方日報》,2021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