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裕輝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麻醉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長期痛症會影響病人的活動能力、 心理狀況及社交關係。香港成年人口中,長期痛症的發病率大概是10.8%,當中大部分患者均表示自己的社交生活大減,情緒及睡眠亦受影響,以致無法正常工作。長期痛症不單影響本人,也影響到家人及照顧者。
由於長期痛症很多時都無法找到病因,即使知道病因也無法完全根治。因此,處理長期痛症的方法應以減輕痛楚、恢復活動能力、維持良好心理狀態,維持正常社交及生活質素等為四大目標,常用方法包括結合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及心理社交治療的綜合治療。
藥物治療方面,通常會使用簡單的止痛藥(如撲熱息痛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抗神經過敏藥(如抗癲癇藥及抗抑鬱藥),不過藥物只能紓緩痛楚,而不能治癒疾病。而物理及職業治療均有助改善活動能力,以及防止病情和徵狀進一步惡化;而在促進工傷後的復康,這些治療也有一定幫助,讓患者能盡早重返工作崗位。
心理社交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接納與承諾療法)可以教導病人學習如何應付痛症, 當中包括進行鬆弛運動如深呼吸、冥想或正念;戒煙酒、保持良好睡眠習慣及健康飲食;參與社交活動或興趣班等,以減輕生活壓力和分散注意力;參加支援小組或痛症治療計劃;以及填寫疼痛及活動日誌等。
現今醫學雖然無法治癒痛症,但仍然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病人「與疼痛共處」。
<刊載於《am730》,2021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