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小兒炎症性腸病 增加趨勢家長不容忽視

2020年03月28日

黃明沁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炎症性腸病與一般受細菌病毒感染的腸胃炎並不相同。炎症性腸病是慢性腸道炎症,有嚴重腹痛、肚瀉、由炎症引致發燒、以及因大便出血導致貧血等的病症。小兒如果有此疾病,嚴重的話,發育和生長會受影響。

炎症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一般來說,前者是大腸或是結腸受影響,而後者是整個小腸和大腸腸道都有發炎的情況。如果病情嚴重,炎症有可能穿透腸壁,引起急病;而克隆氏症更有可能在肛門範圍做成瘺管,流出膿液和糞便。

炎症性腸病的成因不明,病因有多種,一般相信是免疫系統出現問題,打擊自身的腸道,造成發炎。這種病例在歐美地區比較常見,在中國人社會裡,雖說是病例不多,但是在最近十年間,上升趨勢顯著。

大人小兒都有機會患有炎症性腸病,也由於此病症是慢性疾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在兒童期已經發病的病人,復發頻率會比較密,病情也比較嚴重。現時的治療方案會以藥物為主,視乎腸道發炎程度而處方不同藥劑,常用的有消炎的類固醇藥物、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此外,也有營養療法,用營養補充液替代食物,但病人是比較不容易接受的。病人在日常飲食中,應該避免經過加工及高糖高脂的食物,而在發病期間,更是要避免高纖維及刺激性食物。

家長如果發現病童生長發育緩慢,必須及早諮詢兒科醫生。日常照顧要依從服藥指示、慎選食物、均衡飲食,尤要注意衛生。此外,須盡量為小孩安排正常生活,不必迴避運動,讓小孩在病情得以控制下,正常成長。

<刊載於《東方日報》,2020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