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11日
周珮馨博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護理學院副教授
香港人口急速老化,急性心肌梗塞病患者延誤就醫的情況普遍。患者病發時要緊急處理固然是刻不容緩,然而,患者對病發症狀認知不足而未有即時求診,便會錯過搶救的黃金時機。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求診行為,取決於他們對病發症狀的認知:很多人都知道胸口痛、心悸、頭暈及氣促等都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常見症狀,但卻忽視了一些非典型病徵如冒冷汗,以及其他症狀如頸痛、胃痛,甚至是牙骹痛等。除了認知不足,香港的患病長者亦會因為傳統禁忌而不願求醫,以為某些非典型症狀是小毛病,休息一下就會好,觀望的心態、加上不想為別人添麻煩,以致延誤求診的時機。
在電影及電視劇的耳濡目染下,有些長者誤以為心臟病病發時,會出現胸口突然劇痛等明顯徵兆,而忽略了輕度不適及非典型的症狀。研究顯示,75歲以上、低學歷及沒有心臟疾病的男性,對急性心肌梗塞的病徵警覺性較低。
很多長者在感到不適時,為了避免到急症室輪候,會先選擇到私家診所求診,這情況其實也反映患者不清楚急症室的分流制度,其實,疑似心肌梗塞的患者是會獲得優先治療的。此外,如遇不適,患者應考慮使用救護車服務,因為只要身在救護車上,救護員即可開始救援程序,避免耽誤患者黃金搶救時間。
<刊載於《am730》,2019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