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6日
周聖峰博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
生物製劑是近二十年興起的新類型藥物,其有效活性成份是從生命有機體中藉分子生物技術提取的物質(主要為蛋白質)。自面世以來,已逐漸應用於免疫系統的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和銀屑病)、癌症、中風、糖尿病和其他罕見疾病。有別於傳統化學藥物(亦稱小分子藥品),生物製劑大多不能口服,主要原因是它們的體積較大而且結構亦更複雜,不容易被吸收,故多數為注射型及輸注型;另外生物製劑是需要培植的藥物,故價錢一般亦比較昂貴。
隨著醫學科技發展一日千里,我們發現不少疾病的成因與身體內特定蛋白的濃度有關,因此科學家可以透過分子生物技術,設計及生產出相應的生物製劑,以解決症狀或舒緩疾病的進展。最常見例子為利用胰島素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謝,達至血糖平衡,藉此治療糖尿病;另一例子是以人類免疫球蛋白(IgG1)單株抗體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致病因子進行抵抗或干擾其訊號傳送,從以減輕其症狀。儘管生物製劑有較高專一性,造成的副作用通常較少,但它們亦因其體積結構關係較易引起免疫反應,故此病人決定選用生物製劑前,應細心聆聽醫生的意見和充分了解其效用及潛在不良反應,選用後亦應按指示完成整個療程和跟進方案。
<刊載於《東方日報》,2019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