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專欄
了解腸道菌叢 是敵還是友

2019年10月05日
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10周年系列之九

胡偉康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

腸道菌叢對大多數人來說,似乎是個新名詞,但如果說是「益生菌」,大家就不覺陌生了。以前我們對腸道菌的認識不多,但是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我們從基因進行測序對腸道菌叢得以了解更多。

腸道菌叢的種類很多,而當中包括有大家熟悉的致病菌如大腸桿菌及沙門氏菌等等。不過,只是把腸道菌叢區分為好菌和壞菌,是過於簡單了。究竟這些腸道菌叢對人體有什麼功用呢?我們是最想知道。

腸道菌叢的功能有多種,例如,有助我們從食物中吸收養份提取能量,調節免疫系統對周邊細菌的反應,令身體達致平衡狀態。腸道菌叢從我們出生就與我們共存,那麼在我們生病時,它們的角色會是什麼?

有不少研究指出,患上癌症及腸道炎症時的細菌數量及菌種組成比例,跟身體處於健康狀態時是不同的。但究竟是菌叢數量及組合比例有變導致生病,還是生病後才令菌叢的組成出現變化,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去解答。不過,如果能夠了解腸道菌叢在疾病中的作用,就有助開發更多新治療及預防疾病的方案。

當我們都認為腸道菌叢是與人體共生時,最近卻有人提出另一理論,質疑這些腸道菌叢是否真的為有利於人體而生。當這麼多不同的菌叢寄居在人體的同一部位時,往往會為爭奪資源而戰,並沒空理會對宿主的影響。假如最終宿主因此受惠,也不過是受益於爭奪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而已。在我們生病或生理狀態有變時,腸道菌叢的數量及功能變化,或許只是過程中的結果。無論如何,我們要完全了解這些「微生朋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刊載於《東方日報》,2019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