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港大醫學院研究顯示 新型冠狀病毒病疫情下 急性中風病人平均延遲求醫一小時 或影響治療成效

2020年04月15日

中風是導致全球最多殘障及第二多死亡的疾病。本港自2020123日錄得第一宗新型冠狀病毒病(簡稱新冠肺炎)確診個案起,至今疫情仍然大致受控,未至於出現社區大規模爆發。在這段時間內,醫院的醫療服務一直受到疫情影響。雖然大部分非緊急醫院服務受調整,但緊急治療例如中風服務則得以維持。儘管如此,公眾及病人可能因為疫情影響而諱疾忌醫,耽誤了治療時機。

港大醫學院中風研究組(HKU Stroke)分析73名於疫情首兩個月(2020123日至324日)到瑪麗醫院求診的急性中風病人,發現他們比起去年同期入院的89位症狀相近的病人,由病發至送抵醫院的時間平均延遲60分鐘 (154 比對 95分鐘)。更甚者,只有55%的病人於中風治療的黃金時間 (病發起4.5小時內)送到醫院求診,比起去年同期下降近兩成(55% 比對 72%)。同時,因為小中風(短暫性缺血中風)而求診的病人比例亦見減少 (4% 比對 16%)。相對而言,瑪麗醫院 (港大醫學院旗艦教學醫院)於院內 的中風治療於疫症下未有受明顯影響,病人由入院至接受掃描檢查及治療的時間和去年相若。

負責是次研究的港大醫學院中風研究組主任及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劉巨基醫生呼籲:「中風病人延遲醫治會嚴重影響病情,平均每延誤一分鐘,估計會有多達190萬神經細胞受損。傳統來說,對於因為血管栓塞而引致缺血性中風的病人,我們會採用溶血治療,但這些治療受時間所限,病人必須在病發到送院的4.5小時內接受醫治。唯研究結果顯示,在新冠肺炎疫症期間,由於中風病人延遲到達醫院,因而不符合接受溶血治療的規定。如病人能及早就醫,我們可為合適病人安排接受溶血治療或導管取栓,以打通被血塊堵塞的血管,從而大大增加康復機會。因此,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如有中風病徵,應盡快求醫,以獲得更佳的治療效果。」

神經內科專科醫生及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名譽導師張記暢醫生認為:「研究結果顯示,在疫情下,中風病人不願意到醫院求診,可能因而延誤治療,情況令人憂慮。此外,小中風的求診比率亦大幅下降。此類病人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於三個月內出現嚴重中風,而適當的藥物治療能有效減低中風復發率達八成。」 張記暢醫生乃是次研究團隊主要成員。

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神經外科臨床助理教授暨中風研究組聯席主任曾震安醫生表示:「在歐美一些疫情嚴峻的國家,中風團隊被調派去治療新冠肺炎個案,以致服務大減,危及病人。慶幸瑪麗醫院的中風治療暫時未受太大影響,團隊將竭力在疫症下為病人提供適切治療,包括溶血和導管手術等。隨著本港的新冠肺炎個案上升,醫療系統必須確保緊急病症如中風的治療得以維持。」

「談笑用兵」口訣

社會大眾可緊記「談笑用兵」的中風病徵口訣。,指談話表達有困難;,指面部表情不對稱;,手腳不能發力使用;,即時請救兵,致電999求醫。

關於研究團隊

此項研究由港大醫學院中風研究組(HKU Stroke)進行。該研究組由神經內科臨床助理教授劉巨基醫生,及神經外科臨床助理教授曾震安醫生擔任主任,旨在研究中風的成因、預防及治療,藉以幫助中風病人及其照顧者。詳情可瀏覽網頁 http://stroke.hku.hk 或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HKUstroke/ 。

本研究獲譚榮芬伉儷中風及腦退化研究基金贊助。

 

傳媒查詢

請聯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電郵︰medmedia@hku.hk)。

中風研究組成員合照。
港大醫學院中風研究組 (HKU Stroke) 成員(左起)梁俊彥醫生、劉巨基醫生、曾震安醫生和張記暢醫生呼籲,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如有中風症狀的病人應即時致電999到醫院求醫,切勿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