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ain content

Engaging the Community

中醫藥治療中風的研究及其發展新趨勢

09 Nov 2013

醫健寶庫系列

沈劍剛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中醫藥學院教授及助理院長(科研)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中風為人類第二位致死病因,由於工作壓力劇增,中風發病率有上升趨勢。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當中約8成患者為「缺血性腦中風」。「缺血性腦中風」是腦供血不足導致腦功能喪失的病變,而「出血性腦中風」是腦血管破裂病變。中醫則認為中風是由於正氣虧虛,飲食、情志、勞倦內傷等引起氣血逆亂,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的病證。

中醫藥治療中風有千年歷史,近年中醫藥以腦內幹細胞為藥物研究的重點方向。中醫根據臨床證型和病期而採用不同治療,常用藥方有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溫膽湯、血府逐瘀湯、解語丹和補陽還五湯等。臨床和實驗研究證明,很多藥方能促進中風康復、改善中風病人生活品質。研究亦發現,許多中藥如人參、丹參和黃芪及有關的中藥藥方均有促進神經幹細胞生長和功能復收作用。近年中醫對於中藥促進神經幹細胞生長進行了大量研究,相信中醫藥促進中風後遺症神經幹細胞生長方面將起重要作用。

市民如欲知道更多,可參加醫學院於下月7日舉辦的《中風治療新趨向》健康講座,詳情請登入www.med.hku.hk/publiclecture 或致電2819 9994查詢,本月22日起接受登記。

(刊載於《東方日報》, 2013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