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ain content

Engaging the Community

最後的抉擇

14 Mar 2015

醫健寶庫系列

馬宣立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病理學系臨床副教授
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總監

「死亡」在傳統中國社會一向是忌諱,縱然我們明白死亡是每個人必經的階段,但大部份人,特別是年長一輩,都不願思考或談及「死亡」這個課題,面對死亡亦沒有全盤計劃。

死亡作為每個人一生的盡頭,我們應預先為它計劃,如是否希望離世時留在療養院、醫院或家中?會否考慮離世後捐贈器官遺愛人間,或捐贈遺體作醫學教學及研究用途,為醫學發展出一分力?家人又是否知悉自己的抉擇?

如病人於病危前沒有向家人表達其意願,家屬及醫護人員必須替病人作出困難的醫療決定,因而往往為家屬造成心理負擔及容易令家屬與醫護之間產生爭拗。每個人在精神上有能力時便應及早計劃一旦病危時所希望接受的治療,如是否接受心肺復甦、插喉餵食、以機械呼吸器協助呼吸、進行高風險或試驗階段的治療、喪失意識時是否願意長期留在病床等,讓醫護人員可於病人無能力作出治療決定時按病人意願決定是否進行搶救。病人可透過預設醫療指示、生前預囑或以授權書委託他人的方式作出有關治療的抉擇。

<刊載於《東方日報》,2015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