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ain content

Engaging the Community

抗癌藥的發展

20 Aug 2012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及藥劑系列之八

林珮珊博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藥理及藥劑學系教學顧問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數字顯示,癌症為人類頭號殺手,故抗癌藥的角色十分重要。抗癌藥大約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科學家原先打算以此作生化武器,後來發現它能使人體內的白血球數量下降,於是進一步將它研發成抗癌藥物。及後科學家又發現一些樹木的汁液有抗癌效用,但由於部分樹木不普遍,科學家遂利用化學物質提煉出類似的藥物。

傳統抗癌藥的醫治原理是攻擊快速分裂的癌細胞,但同時亦會攻擊一些快速生長的細胞,例如頭髮、口腔細胞等,故會帶來脫髮、口腔潰爛等副作用。新式標靶藥能集中殺死癌細胞而減少對健康細胞造成的傷害。然而,標靶藥亦有副作用,服用後可導致高血壓、皮膚紅疹、腹瀉及疲倦等問題。雖然大部分情況不會嚴重到危及生命,但仍有可能影響病人生活質素。

目前大部分傳統抗癌藥都是透過靜脈注射進入人體,病人需要依時到醫院接受治療。相反,很多標靶藥都是口服。口服藥物固然方便,但有時病人會忘記服藥,甚至誤以為病情好轉,就自行減藥或停藥,所以藥劑師在此擔當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為病人解釋定時服藥的重要性。

(刊載於《am 730》, 2012 年8 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