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ain content

Engaging the Community

千言萬「乳」

26 May 2013

醫健寶庫系列

曾詠恆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自18世紀以來,醫學界就着乳癌的種類及治療不斷研究,目前已可以分出千多種,甚至上萬種不同的乳癌類別。由於乳癌有不同的性質,現在已不能單單以期數來辨別乳癌。18世紀時,當診斷病人患上乳癌後,切除整個乳房便認為是最好的療法,到後期於手術後,利用不同藥物進行化療,例如於80年代採用俗稱「紅魔鬼」的藥物、90年代的紫杉醇藥物,及至二千年採用標靶療法針對HER2受體呈陽性的乳癌病人,由於只針對對付癌細胞,不影響正常細胞,因此,藥物副作用,如嘔吐、脫髮等,亦隨着藥物發展而逐漸減少,改善病人的生活質素。另外,只要適當用藥及治療,擴散性乳癌治療可達10年之久,成為一種長期病症。

在這5、6年間,醫學界開始為個別乳癌病人進行基因譜圖測試,透過不同的測試,檢驗乳癌病人切除出來的腫瘤基因特質。由於每名病人的乳癌性質不同,復發率、對化療的反應、風險也不一,因此有些檢驗結果對於醫生應採用化療與否,是一個很好參考,也能提升治療的效率。現時的國際乳癌指引,亦建議使用這個測試,而本港亦有望將此測試普及,令更多病人受惠。

(刊載於《東方日報》, 2013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