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ain content

Engaging the Community

心臟性猝死

04 Jul 2016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認識心臟病系列之五

奚小嫻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心臟性猝死是指由心臟病引發的短時間內死亡,最常見為心室心律過速所致。每年每10萬人中約有40至100個心臟性猝死的個案;而相比其他種族,亞洲人的發生率相對較低。

心臟性猝死通常發生在35歲或以上的人士之中,最常見的病源是冠狀動脈疾病,而當中以曾患心肌梗塞的患者風險最高。心臟性猝死亦可以是冠狀動脈疾病的第一個表現。不過,一項研究發現,約半數心臟性猝死的患者於事發前一小時至四星期內曾感胸部不適,卻因缺乏對心臟病的認識而掉以輕心。由於冠狀動脈疾病是心臟性猝死最普遍的病因,故一些冠狀動脈疾病的誘因,如吸煙、高齡、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等亦會提高心臟性猝死的風險。

然而,一些心臟性猝死的患者並無明顯的心血管疾病。他們大多患有原發性心律失常,而部分患者更有猝死的家族史。雖然大部分原發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病發前曾有可疑徵狀或心電圖曾表現異常,但亦有少數患者在病發前並無異常表現。

由於沒有藥物能有效地預防心室心律過速,及時除顫(即以電擊修正過速的心律)是最有效防止心臟性猝死的方法。因此,高危人士包括曾有心臟驟停及患有嚴重心臟衰竭的人士,須植入自動除顫器預防心臟性猝死的發生。

<刊載於《am730》,2016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