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ain content

Engaging the Community

社交恐懼症

17 Mar 2014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列之六

陳國齡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精神醫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當與陌生人交流的時候,不少小孩子會表現得十分害羞。小學時期的小欣(化名)就是怕醜妹一名。升到新中學,面對新的社交圈子及環境,小欣愈來愈焦慮,在小組討論中不敢發一言,更遑論在課堂上答問題。有時,連同學邀請她一起去玩她都覺得混身不自在,這不是一般的怕醜,她其實是患上了社交恐懼症。

現時小欣已13歲,但十分害怕受人注目。在全班面前說話的時候,她總是說得很慢,聲量又小,有時緊張起來口齒不清,腦中一片空白,極度擔心別人看到她失態,不敢與觀眾有眼神交流。她會避免做專題報告,同學便安排她出來說一兩句當交差,卻也令她更難克服社交焦慮。

有時同學邀請她去唱卡拉OK,她通常靜坐一旁觀看,要她唱歌她就尷尬萬分。她愈想表現得好,身體便愈多焦慮反應,最後她逐漸減少與同學外出約會。一年多後,平常的社交亦令她緊張不已,她覺得自己很沒用,還患上了抑鬱。

兒童及青少年社交焦慮頗為普遍,平均病發中位數為13歲,一般可通過抗焦慮藥及認知行為治療。但很多時候它都被誤以為是害羞及內向性格,容易被忽略及延誤治療,有機會引致焦慮及抑鬱等後遺症。

(刊載於《am 730》, 2014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