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ain content

Engaging the Community

腦癇症藥物的由來

09 Jul 2012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及藥劑系列之二

黃志基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藥理及藥劑學系系主任

世上有些發明,都是誤打誤撞得來。例如腦癇症的藥物(溴化鉀),原先是一種會影響男士性能力的藥物。155年前,有一位腦癇症女病人,只於經期之間才發作。醫生聯想到這可能與性慾有關,於是處方溴化鉀,病情果然好轉,間接發現這藥對腦癇症的作用。到大約100年前,另一名德國醫生處方安眠藥予一位腦癇症病人,原意是幫助病人容易入睡。其後竟發現然能控制他的腦癇症。除了以上的臨床試驗外,藥理學家亦會利用動物作研究。除選擇一些本身遺傳了某些疾病的動物,也使用一些化學物質,引導動物出現徵狀,從而觀察藥物於生物體內的新陳代謝及效用。有科學家發現每逢使用某一種溶劑,都能使藥物在動物實驗中產生效用。後來發現不是那些藥物有效,而是在於溶劑,這溶劑成為其中一種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腦癇症比其他疾病複雜的地方在於每名病人的發作模式都不一樣,有些人會失神、有些會四肢無力,有些甚至會作出一些奇怪行為。所以在處方腦癇症藥物時,需要了解病人的徵狀,才能選擇合適的腦癇症藥物。

(刊載於《am730》,2012 年7 月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