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ain content

Engaging the Community

穴位的起源

05 Jan 2015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中醫藥系列之八

李磊博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中醫藥學院助理教授

穴位的起源與古人鬼神邪祟致病的理念有關。古人認為疾病是鬼神作祟、祖先懲罰或觸犯禁忌的結果,其中鬼神作祟往往是最主要的病因。疾病的所在也就是鬼神作祟的所在,在病變部分直接驅除鬼神邪祟便成為最基本的治病思路。

而鬼神邪祟致病的理念導致了穴位的產生。「穴」字的含義即是洞窟、巢穴。鬼神邪祟侵入人體,其所藏之處即為穴位。如何祛除邪祟?當然要在邪祟藏身的穴位處進行操作。邪祟藏身之處往往即是病變所在,譬如瘡瘍腫毒,病變部分會出現紅腫熱痛,甚至化膿,因此應在局部排膿放血,藉此驅除引起癰瘍的致病鬼物或有害病邪。

古人最早採用的方法是用尖銳的石塊在病變部分砭刺出血,後來演變為針刺、拔火罐、艾灸等祛除邪氣的常用方法。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有大量關於砭刺出血的論述;印度醫學文獻亦有許多針刺放血以治療病患的記載;藏醫把放血療法作為常用的外治手段;而在中世紀以前的歐洲,放血療法曾是各種疾病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另外,歐洲於19世紀時盛行的水蛭吸血療法亦體現了同樣的治療理念;古埃及的醫生亦認為此法能醫百病。直到現在,通過穴位祛除邪氣仍是針灸治療的主要思路。

<刊載於《am730》,2015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