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ain content

Engaging the Community

認識中藥藥理 ── 從傳統到現在的發展

18 Apr 2015

醫健寶庫系列

張艷波博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中醫藥學院副教授

傳統的中藥複方藥理研究一般是在中藥方劑的功能、主治等中醫藥理論指引下,通過驗證發現其藥理作用,闡明機制。中藥方劑主要分為傳統古方和現代經驗方。經驗方的研究往往探討臨床有效性的機制,著重藥效及安全性,以形成有效、低毒性並適合工業化生產的製劑。古方研究則多探討方劑的作用機制,為方劑的傳統功效描述賦予現代藥理學內容。

中藥複方的藥理研究方法主要有四類:一是傳統方法,研究複方時採用傳統的水煎口服方法或經初步提取的粗製劑。藥效評價也從整體試驗發展到器官組織、細胞、分子生物學及系統調控四個水準。二是基因表達的調控研究,不少中藥干預基因表達的調控研究涉及免疫調節、抗腫瘤、延緩衰老及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的調控等領域。三是從過去的單一指標向多指標發展。小半夏加茯苓湯的藥理試驗證明它能抑制嘔吐中樞的敏感性和保護胃黏膜,從而止吐,體現多水準、多指標綜合的特點。四是中西醫結合的研究,由於中藥複方是在中醫病機、藥性理論指導下的有機配伍,中醫治病以「證」為對象,故許多研究者考慮到方證結合。研究者多在現代藥理藥效學及其機制研究的基礎上引入中醫證病理模型。方證結合促進了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工作,方劑的藥理學研究為中醫證病理模型的創立提供了思路。

<刊載於《東方日報》,2015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