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ain content

Engaging the Community

手足口病

23 Mar 2015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傳染病系列之七

劉嘉珮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微生物學系臨床教授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病毒引起的疾病,在香港,通常由EV71或柯薩奇A16病毒所引起。而手足口病在香港的發病高峰期在五月至七月期間,另外九月至十一月期間亦有另一個小高峰期。

手足口病常見於兒童,病徵包括發燒、淋巴漲大、手、腳有紅疹及水泡,口腔亦會潰爛。如病毒入侵中樞神經,所引起的併發症包括腦炎、腦膜炎及心肌炎等,亦會影響心肺功能。手足口病的確診主要透過臨床診斷,如患者有發燒及手足口病的病徵,加上曾接觸其他確診患者,已可被確診為患上手足口病。醫生亦可收集患者樣本去進行實驗室檢測,除可確定患者是否受到病毒感染,亦可得知是感染何種血清型腸病毒。

現時並沒有藥物可治療手足口病,患者通常於一至兩星期內自行痊愈。要預防手足口病,首先一定不可倚賴酒精搓手液,而且如廁後及食飯前亦要徹底清潔雙手。另外,腸病毒的最高危傳播環境包括兒童的家居、幼稚園、幼兒園及小學,特別是在學校兒童比較密集,而且有機會共用玩具、食具,有機會增加傳播及爆發的風險,故此建議在幼兒園及家居要多用一比九十九的稀釋家用漂白水清潔環境和兒童的玩具。

<刊載於《am730》,2015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