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ain content

Engaging the Community

哮喘藥的演變

16 Jul 2012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及藥劑系列之三

麥翠和博士及郭智獵博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

大家最熟悉的呼吸道疾病,相信是哮喘。哮喘是一種過敏性支氣管疾病而引致長期發炎。患者的支氣管在病發時會因發炎加劇而變得腫脹、狹窄、積有痰液及分泌物,因而引致呼吸困難。治療哮喘的藥物分兩大類,分別是快速紓緩哮喘及長期控制徵狀的藥物。

最早期的哮喘藥是口服,經腸胃吸收後透過血管傳送到患處。由於身體有新陳代謝,藥物在體內流動時,分量會逐漸減少,到抵達肺部時分量已較原先低。故藥物劑量要調高,才能抵銷藥物的消耗。可是劑量高,意味著副作用亦較大。所以後來在19世紀末,科學家發明了吸入式藥物,透過蒸氣,讓病人直接將藥物吸入肺部。

現時吸入器已改良,目前最常用的是在1950年代中面世的壓縮吸入器。藥物在罐內受壓成液體,噴出來後變成氣體。由於藥物直接抵達支氣管,無需經過血管,故不需加強劑量以抵銷新陳代謝,副作用自然較少。即使是兒童患者,亦不用過分擔憂。

肺部是一個靈活吸入藥物的平台,近年越來越多藥物嘗試改用吸入形式,例如流感藥、胰島素等,由於尚在起步階段,效用有待觀察。

(刊載於《am730》,2012 年7 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