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main content

Engaging the Community

預防大腸癌-癌症的演化階段與治療方法及治愈率的關係

27 May 2013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病理學系列之二十

梁雪兒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病理學系臨床教授
簡悅威基金教授(自然科學)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個最常見的癌症,主要由環境或遺傳因素引起。大腸癌的發病與年齡和膳食因素有關,具體來說,在過去的三十年,由於社會及經濟狀況的改變,少菜多肉的生活模式增加現代人大腸癌發病的風險。大腸癌的演化分以下幾個階段:從被稱為腺瘤的細小瘜肉,演變成入侵大腸壁的癌症,再擴散至區域淋巴結和身體其他器官。

治療大腸癌的最佳時機是在其發病之前,即在腺瘤階段,可利用大腸鏡切除預防發病。一旦由腺瘤演變成癌症,便必須透過手術切除。病理學家會檢驗切除的組織以確定癌症擴散的程度,從而決定癌症的分期和治療方法。第一期的大腸癌可依靠手術完全治愈;第二期的大腸癌,因癌細胞已入侵大腸壁,因而有20-30%的復發機會;第三期的大腸癌,癌細胞已擴散至淋巴結,復發的機會率高達50-60%,必須透過輔助化療以減低復發率。一旦癌細胞擴散至肝臟或其他器官,化療和標靶治療只能延長存活時間,完全治愈的機會率少於10%。早期發現是預防大腸癌的關鍵,故此建議50歲以上人士應每10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以檢測和切除大腸瘜肉。

(刊載於《am 730》, 2013年5月27日)